杨总曾是杭州一家生产五金产品的企业老板,在城北有个占地20余亩、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厂房。3年前,随着外贸业务的持续下滑,企业的效益一天比一天差,员工也从原先的350余人渐渐减至50人左右。望着空荡荡的厂房和稀稀拉拉的员工,杨总对企业未来发展可谓一片茫然。
偶然一次机会,杨总认识了我,在交流中,倾诉了自己的苦恼,他希望千里马能帮他猎取一位优秀的外贸销售总监。我非常理解杨总的苦恼和希冀,在思考了几天后,给杨总提了个建议——暂缓引进外贸销售总监,先构建一个小型高级智库,帮助他明确企业发展方向,协助他摆脱眼前的困境。经过慎重考虑,杨总接受了我的建议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物色,千里马为杨总“定制构建”起一个小型智库,由三人组成。这个小组中,汤总是园区经营专家,现任某园区常务副总;蔡老师是一位政府经济领域退休官员,现任某协会秘书长;关总是某咨询公司老总,曾任职某民企总经理。在之后两个月里,智库小组与杨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各方的考察调研,最终给杨总提出了一个系统建议:实现战略转型,退二进三。
关总建议杨总将传统产业做减法,新兴产业做加法,一方面将外贸生产外包,依靠老客户订单来养活自己;另一方面,听取园区专家汤总的建议,将厂区改建成某科技园区,通过招商引资,收取租金;在政府退休官员蔡老师的指导下,杨总又从政府争取到园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,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和税收返还。此外,对于未能租赁出去的房子,建议以租金入股与一些初创型的科技企业合作,收取长远投资回报。短短三年下来,企业每年的净利润超过了千万元,远高于当初做五金产品的外贸生意;而当初智库中的园区经营专家汤总,则成为杨总园区的总经理,杨总自己也成功地转型成为一家知名科技园区的业主。
杨总的转型成功,毫无疑问要得益于这个智库。有了智库三人小组的支持,杨总的转型大大缩短了时间,提高了成功率,减少了学费的付出。毕竟园区建设运营及政策争取这些专业的事情,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持的。
企业智库,其实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。进入21世纪后,全球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,居高不下的成本、白热化的市场竞争、隐性的经营风险等,都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企业。面对企业经营的种种问题,企业智库应运而生。
许多中小企业主认为,建立智库是大企业的事,而且担心建智库费用高、效果差。殊不知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智库其实是企业家的智囊团,是企业家的外脑,规模可大可小,只要成员合适,两三人的智囊团亦能发挥巨大作用。当然,条件允许,多多益善。
以外贸企业为例,许多企业往往麾下战将如云,但“谋士如雨”这一条就远远达不到了。企业要发展,除了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员工,也需引入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,性价比极高的外脑。企业主们不妨思考一番,是否急需外脑?自己用了多少外脑?又有几家建立了自己的智库?
本文为企业推广,本网站不做任何建议,仅提供参考,作为信息展示!
推荐阅读:纵横资讯网
网友评论
请登录后进行评论|
0条评论
请文明发言,还可以输入140字
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,请等候审核
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